
2025 年 11 月 3 日晚上,第 38 届东京国际电影节还在日本东京热热闹闹办着,国内社交网络却突然被一条短短七个字的微博搅得沸沸扬扬。演员白百何发了句 “还能这么操作……”,配了张三只猴子捂眼、捂耳、捂嘴的 “三不猴” 表情包,没多解释一个字。这条 IP 显示在河北的动态,就像往滚烫的油锅里泼了瓢水,瞬间炸出千万网友热议,# 白百何到底遇到啥了# #春树 奖项有猫腻# 等话题连夜冲上热搜榜,短短几小时阅读量破亿,四十多万人下场争论,一场围绕国际电影节、演员事业和行业潜规则的大戏,就这么拉开了序幕。
这场风波的核心,全绕着白百何主演的电影《春树》转。作为本届东京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入围的三部华语电影之一,这部由四川峨影集团牵头出品、张律导演执导的片子,从 10 月底入围名单公布那天起,就被业内和观众寄予厚望。
影片讲的是个特别贴近咱们普通人的故事:北漂十年的女主春树(白百何 饰)回到老家成都,刚落地就犯了迷糊 ——“我这是回成都了,还是只是到成都了?” 那种在外打拼多年、回到故乡却找不到归属感的迷茫,戳中了很多在外漂泊的人。就在这时,外地来成都的青年冬冬(王传君 饰)闯进了她的生活,跟着冬冬一起重新逛成都、认识成都,春树才慢慢放下心结,融入了家乡的烟火气里,完成了一场自我治愈。
导演张律选白百何演春树,可不是随便定的。这位拍了二十年文艺片的导演,向来对演员要求极高,最看重 “演得像真人,没有表演痕迹”。他觉得白百何身上有种特别的 “故事感”,能把春树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归乡心态,演绎得细腻又真实。事实也证明这个选择没错,《春树》拍完后,张律直接邀请白百何再演自己的另一部作品《罗目的黄昏》,这部片子还在 9 月的釜山国际电影节上拿了最佳影片,算是提前给白百何的演技正了名。
对已经 41 岁的白百何来说,这两部片子就是她事业 “翻红” 的关键筹码。早年间,她凭着《失恋 33 天》里的 “黄小仙” 一炮而红,那部成本才 850 万的小片子,最后卖了 3.5 亿票房,直接让她成了 “小妞电影” 的代名词 —— 就是那种讲都市女生谈恋爱、搞事业、遇挫折后成长的轻松写实电影。之后《分手合约》《被偷走的那五年》《滚蛋吧!肿瘤君》一部接一部爆火,票房口碑双丰收,眼看就要成内地第一个票房破百亿的女演员,结果 2017 年一场舆论风波,让她的事业一下子跌到谷底:代言被撤、好资源流失,整整好几年都只能演些小成本配角,慢慢淡出了大众视野。
现在靠着两部文艺片重新获得国际认可,东京电影节的奖项对她来说,就是 “东山再起” 的临门一脚:要是能拿奖,就能彻底摆脱过去的负面标签,稳稳回到一线演员行列;要是拿不到,不仅文艺片路线可能走不通,后续的资源也会跟着降级。
可就在颁奖前两天,网上突然冒出各种匿名爆料:有网友说,内部消息显示,《春树》的男主角王传君很有希望拿最佳男演员奖,但戏份更多、是绝对女主的白百何,获奖机会却特别渺茫。更离谱的是,还有人说 “同一部电影的男女主角不可能同时获奖”,甚至传 “沪圈资本给评委施压,逼着评委把奖给王传君”。这些消息传得有鼻子有眼,但直到现在,《春树》的官方微博、王传君团队还有电影节组委会,都没出来说过一句话,越沉默,大家的猜测就越凶。
规则猫腻:东京电影节的评奖,到底怎么算?之所以这些传言能传得这么疯,跟东京电影节特殊的评奖规则有很大关系。咱们国内观众熟悉的奥斯卡、金鸡奖,都是先公布提名名单,比如最佳演员提名五个人,再从里面选一个获奖,大家提前知道候选人,心里有底。但东京电影节不一样,它是 “只要电影入围主竞赛单元,所有主创都能参选”,不单独公布提名名单。评委们看完所有入围电影后直接投票,获奖结果只在闭幕式上当场宣布,全程不提前透漏半点风声。
这种 “没提名直接开奖” 的规则,本来是想让大家更关注电影本身,结果反而成了谣言的 “温床”。就说网友传的 “同片男女主不能同时获奖”,稍微查点资料就知道是假的:1999 年就有外国电影同时拿了最佳男女演员奖,咱们国内观众熟悉的《观音山》,当年在东京电影节上,范冰冰拿了最佳女演员,电影还拿了艺术贡献奖,也没说不让同片演员获奖;就连柏林电影节,《地久天长》里的王景春和咏梅,不也一起拿了影帝影后吗?东京电影节官网的规则里,也从来没写过 “不能同片男女主同时获奖”,明显是有人故意曲解规则,制造话题。
再说说这次的评委阵容,本来挺让人放心的:评审团主席是卡洛・沙特里安,之前当过柏林、洛迦诺电影节的艺术总监,阅片无数,眼光很毒;评委里还有咱们熟悉的台湾演员桂纶镁、日本演员斋藤工,还有国内导演文晏、法国剪辑师 Matthieu Laclau,五个评委来自不同国家,覆盖了演员、导演、剪辑等不同领域,按说评选标准会更客观、更多元。但面对 “资本施压” 的传言,导演文晏只含糊地说了句 “评委更看重角色的深度”,没承认也没否认,反而让大家更怀疑这里面有问题。
其实懂行的人都知道,电影节评奖本来就没那么 “非黑即白”。评委打分不只是看演员演得好不好,还会考虑角色和电影主题贴不贴合、电影的艺术创新够不够、甚至还要兼顾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性。有时候一个戏份不多的配角,因为表演爆发力强,可能就比戏份重的主角更打动评委;有时候为了平衡奖项,评委也会把奖分给不同电影,不会让一部电影 “包揽所有荣誉”。
王传君的演技确实没得说,之前在《我不是药神》里,为了演好白血病患者,他特意减重 20 斤,还去医院陪着患者体验生活,最后演出来的效果,让很多观众看完都忘了他是演员王传君,只记得那个苦命的患者吕受益。但网上说他 “戏份不足 40 分钟还能拿奖” 的说法,片方一直没承认,电影节官网介绍《春树》时,也明确说这是 “以女性成长为视角,王传君的角色很关键但不是主线”,到底戏份多少、演得有多好,只有评委看完电影才有发言权。
演员的挣扎:白百何的 “翻红” 之战,太难了白百何那句 “还能这么操作”,之所以能让这么多人共情,说到底是大家心疼她这些年的起起落落,也懂她对这个奖项的渴望。
2011 年的《失恋 33 天》,可以说是白百何事业的 “起点高光”。那时候她才 27 岁,演的 “黄小仙” 是个嘴硬心软的北京大妞,失恋后又哭又闹、又不服输的样子,把都市女生失恋后的委屈和倔强演得活灵活现,一下就戳中了很多年轻人的心声。谁也没想到,这部没大明星、没大制作的小成本电影,最后竟然卖了 3.5 亿票房,打败了同期上映的好莱坞大片《速度与激情 5》,白百何也一下从 “小透明” 变成了 “票房女王”。
之后几年,她成了 “小妞电影” 的代名词,拍一部火一部:《分手合约》里和彭于晏演的虐心爱情,看哭了无数人;《被偷走的那五年》里对失忆爱人的坚守,赚足了眼泪;《滚蛋吧!肿瘤君》里笑着对抗癌症的熊顿,更是让她拿了百花奖、华表奖的影后,事业直接冲到顶峰。那时候的她,只要有新电影上映,票房基本就稳了,业内都说她 “自带票房号召力”。
可 2017 年的一场舆论风波,让这一切都成了过去。虽然事后前夫陈羽凡出来澄清,说两人早就离婚了,白百何并没有 “婚内出轨”,但公众对她的印象已经彻底变了。广告商怕影响品牌形象,纷纷和她解约,短短几天就丢了 7 个代言;原本定好的大制作电影、电视剧,也陆续把她替换掉,她从 “顶流女演员” 一下变成了 “没人敢用的演员”。
之后的好几年,白百何几乎消失在大众视野里。她没再接受过采访,也没参加过综艺,只是偶尔在社交平台发点自己做饭、陪爸妈的日常,看得出来是在低调调整状态。但她心里一直没放下演戏,不然也不会在张律找她演《春树》的时候,毫不犹豫就答应了。为了演好春树这个角色,她特意提前去成都生活了一个月,逛遍了成都的大街小巷,和当地人聊天,感受成都的生活节奏,就是想把那种 “归乡却陌生” 的感觉演得更真实。
这次冲击东京影后,对她来说不只是拿个奖那么简单,更是想通过这个奖项告诉所有人:她还是那个会演戏的白百何,她能重新站起来。所以当网上传出 “自己获奖渺茫,同组男演员可能拿奖” 的消息时,她才会忍不住发那条微博。后来还有网友曝光她的朋友圈,写着 “得鱼忘筌” 四个字,配了张 “过河拆桥” 的图片,明眼人都能看出来,她是觉得自己为电影付出了那么多,最后却可能被别人 “摘了果子”,心里委屈又无奈。
而她配的 “三不猴” 表情包,更是话里有话:捂眼睛,像是在说 “这评奖太离谱,我都不想看”;捂耳朵,像是在吐槽 “外面的资本操作、暗箱操作,我不想听”;捂嘴巴,又像是在无奈 “就算知道真相,我也不能明说”。这种不指名道姓、却把情绪全表达出来的方式,既没直接得罪人,又让大家知道了她的处境,不得不说,在娱乐圈摸爬滚打这么多年,她还是懂怎么 “说话” 的。
舆论吵翻天:四种声音,各说各的理白百何的微博一发,网上瞬间分成了四个阵营,吵得不可开交,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站在 “有理的一方”。
第一波是 “挺白百何” 的网友,占了大多数。这些人里有她的老粉丝,也有喜欢《春树》这部电影的观众。他们觉得,白百何在《春树》里演了 70% 以上的戏份,整个故事都是围绕她演的春树展开的,她把那种北漂归乡后的迷茫、挣扎,到最后治愈的过程,演得层次分明,看得人特别有共鸣。而且她本来就有百花奖、华表奖影后的实力,这次冲击东京影后完全够格。大家觉得她发微博是 “敢说真话”,是 “不愿意被行业潜规则欺负”,纷纷在她微博下留言 “白姐加油,支持你”“希望评委能公平公正”。
第二波是 “质疑白百何” 的人,觉得她这是在 “炒作”。这些网友认为,颁奖结果还没出来,她就发这种模棱两可的微博,明显是故意引发大家猜测,给电影《春树》造热度。毕竟《春树》还没在国内上映,现在借着这个话题上热搜,相当于免费做了一波宣传。他们吐槽白百何 “有话就直说,别打哑谜引导大家骂来骂去”,甚至有人说 “要是真有黑幕,就拿出证据来,没证据就是在蹭热度”。
第三波是 “为王传君说话” 的网友,觉得他太冤了。很多人都是通过《我不是药神》《罗曼蒂克消亡史》喜欢上王传君的,觉得他是个 “不迎合流量、专心演戏” 的好演员。他们说 “演技好不好,跟戏份多少没关系”,就算王传君戏份少,只要演得好,拿奖也很正常。还有人反驳 “资本施压” 的说法,说王传君之前因为敢说真话,比如公开吐槽某些导演的作品,早就和所谓的 “沪圈资本” 走得很远了,资本根本不可能帮他,现在把他扯进来,纯粹是躺枪。
第四波是 “中立派”,呼吁大家 “冷静点,等结果再说”。这些网友比较理性,他们说现在所有的 “黑幕”“资本操作” 都是传言,没有一个人拿出实锤证据,不管是白百何的粉丝还是王传君的粉丝,都别被情绪带偏了。东京电影节作为国际知名的电影节,评委都是专业人士,不太可能因为资本就乱评奖。而且历届电影节都有 “冷门”,有时候大家觉得肯定拿奖的人最后没拿,觉得没希望的人反而获奖了,这很正常,不如等 11 月 5 日颁奖结果出来,再讨论也不迟。
这场争吵其实暴露了一个问题:现在大家讨论电影节,关注点早就不在电影本身了,反而天天盯着 “谁能拿奖”“有没有黑幕”“资本有没有干预”。演员的表演好不好,电影拍得有没有意义,这些最该关注的东西,反而被大家忽略了。就像有业内人士说的:“以前聊电影节,大家都在说电影拍得有多好,演员演得有多动人;现在聊电影节,全是饭圈一样的吵架,比谁的粉丝多,谁的人脉广,根本没人关心银幕上的故事了。”
行业大实话:资本、演员和舆论,到底谁在绑架艺术?白百何一句 “还能这么操作”,看似是她个人的情绪发泄,其实揭开了国内影视行业一直存在的 “老毛病”—— 资本想说了算,演员活得身不由己,舆论跟着瞎起哄,最后受伤的,还是真正的艺术创作。
首先是 “资本和艺术的矛盾”。虽然这次 “沪圈资本施压” 的传言没实锤,但在娱乐圈里,“资本干预奖项”“用投资换资源” 的事儿确实不算新鲜。很多影视公司投了钱拍电影,就想让自己旗下的演员拿奖,因为拿了国际奖项,演员的身价就能涨,公司后续能赚更多钱。这种 “把奖项当生意做” 的想法,让很多电影节的评选变了味。更麻烦的是,这种传言不管是真是假,都很容易让观众相信,因为大家早就对 “资本搞小动作” 有刻板印象了。久而久之,大家不再相信奖项的公正性,觉得 “拿奖的不一定演得好,没拿奖的不一定差”,电影节的公信力越来越弱。
其次是 “演员的无奈”。现在的演员,早就不只是 “演戏的” 了,还得维护自己的 “人设”,比如 “敢说真话”“实力派”“好妈妈” 等等。白百何这次发微博,之所以有人支持她,就是因为她的 “真实敢言” 人设深入人心;但如果最后证明没有 “黑幕”,她又会被骂 “炒作”,人设崩塌。王传君也一样,他 “不迎合流量、专心演戏” 的人设让他吸了很多粉,但这次被卷进来,不管最后拿不拿奖,都会被骂 —— 拿奖就是 “资本操作”,不拿奖就是 “实力不够”。演员们每天都得小心翼翼,既怕演不好戏,又怕说错话毁了人设,根本没法专心搞创作。就像导演张律说的:“好演员需要全身心投入角色,忘记自己是谁,但现在的环境,总逼着他们记住自己的‘人设’,不敢越雷池一步。”
最后是 “舆论的乱搅和”。现在的网络环境,特别容易 “造谣言、传谣言”:有人匿名发个爆料,不管真假,马上就有人转发;演员说句模棱两可的话,立刻就被解读出各种 “潜台词”;粉丝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偶像,不管对错就开始吵架,把小事闹大。这次《春树》还没在国内上映,大家的注意力全在 “奖项黑幕” 上,没人关心电影里成都的烟火气拍得好不好,没人讨论春树的成长故事有没有打动人心,电影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,全被舆论淹没了。更可怕的是,这种 “靠争议博眼球” 的方式,会让越来越多的电影学着这么做,不把心思放在拍好电影上,反而天天想着怎么制造话题,最后受害的还是观众。
2025 年 11 月 5 日,东京电影节的闭幕式如期举行,获奖名单一公布,这场闹了两天的风波可能就会暂时平息 —— 如果王传君拿奖、白百何没拿,传言可能会更凶;如果两人同时拿奖,那些 “不能同片获奖” 的谣言就不攻自破;如果白百何拿奖或者两人都没拿,大家又会开始讨论评委的评选标准到底是什么。
但不管最后结果怎么样,这场由七个字引发的风波,都给咱们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的问题。它让我们看到,一个演员在事业低谷时想重新站起来有多难;让我们知道,国际电影节的评选背后,藏着这么多复杂的利益纠葛;更让我们明白,现在的影视行业,在资本、流量和艺术之间,已经快失去平衡了。
文/星动时刻
第二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