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本文转自:玉溪日报
□ 玉溪第一小学教育集团 李春丽
2009年,我被分配到了一所山区寄宿制小学任教。在那里的第一个夜晚,我一个人住在空荡荡的宿舍,窗外树影婆娑,树叶沙沙作响,我蜷缩在被子里辗转反侧,不知该如何面对未来的日子。
第二天清晨,孩子们的到来让寂静的校园瞬间热闹起来。我走进一年级(1)班教室,看见这群山区孩子衣着简朴,乖乖地坐着,一双双眼睛怯生生地望着我。那一刻,我突然意识到,他们才一年级就离开父母寄宿在学校,内心的惶恐不亚于昨晚的我。想到这里,一股强烈的责任感油然而生,我迫切想去关心和保护他们,竭尽所能给予他们最好的教育和帮助。
从此,我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孩子们身上,最初的焦虑在日复一日的陪伴中悄然消散。
孩子们初来乍到,有的吵着要找妈妈,有的扶着栏杆默默流泪。看着他们思念家人的模样,我心疼不已。于是,清晨我带着他们整理床铺、摆放物品,晚自习我带着他们唱歌、讲故事,课余时间和他们一起跳皮筋、玩游戏。有孩子生日到了,我会精心准备小惊喜,在宿舍里为他们庆祝。渐渐地,孩子们适应了寄宿生活,而我也在陪伴中成长。
有一天我生病,发现宿舍门口放着孩子们舍不得吃的小零食,还有写着“老师,我们很喜欢您,希望您早点好起来”的小纸条。我真切感受到,我们的心早已紧紧连在一起。
相处的时间久了,我发现孩子们虽然态度认真,但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模式,才能让他们保持学习热情。于是,我开始研究如何让数学课变得像游戏一样有趣。一次,学校临时安排我上数学公开课,要求不使用多媒体设备。正当我一筹莫展时,班上几个孩子兴奋地给我讲喜羊羊和灰太狼的故事,看着他们手舞足蹈的模样,我突然有了灵感。我将孩子们喜爱的动画情节融入教学设计,比如用“包包大人”和“小灰灰”的故事设计练习题。最后,这堂没有使用多媒体设备的公开课,仍然上得妙趣横生。课后,孩子们围着我追问:“老师,还能再上这样的课吗?”我顿时领悟,教育要顺应孩子的天性,打造“童心课堂”。
第二年四月,山里的樱桃成熟了。一天上课时,我发现李江辉同学一直盯着窗外,见到我走近,他捂着耳朵说:“李老师,你看,外面的小鸟叽叽喳喳吵死了,我听不进课了。”
窗外树上,几只小鸟在偷吃樱桃,在枝头叽叽喳喳跳来跳去。我灵机一动,说:“同学们,现在给大家两分钟观察小鸟,看看谁的眼睛最亮,待会儿老师要提问。”
孩子们立即兴致勃勃地观察起来。随后,我开始提问:“树上原来有几只小鸟?飞走几只?又飞回几只?最后剩多少只?”这些问题恰好与课本习题不谋而合,学生们热情洋溢,其中李江辉回答得最积极。我又追问:“如果第一只小鸟吃了4颗樱桃,第二只吃了2颗,第三只和第一只吃得一样多,三只小鸟一共吃了多少颗?”
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计算着,还自发提出了许多数学问题。从那以后,李江辉上课特别专心。这件事也让我深刻体会到,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,将干扰事件转化为教学契机,才能让课堂焕发生机。
如今,山风依旧,樱桃年复一年地红着。那个用童真照亮我的班级,让我明白了教育的真谛:用一颗童心去碰撞另一颗童心,用一份热爱去点燃另一份热爱。教育的本质,从来不是灌输,而是点亮;不是塑造,而是唤醒。在那段彼此温暖、共同成长的岁月里,我们创造的不仅是妙趣横生的课堂,更是一段值得用一生去回味的、闪闪发光的时光。
第二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